为什么美国互联网公司都那么容易折在中国

很多在美国名声显赫的互联网公司为什么都折在中国,这里固然有外国产品不接地气,狼性不足等诸多原因,但我今天想说的事,为什么中美两国的互联网产品存在差异。

先从岗位说起,中国任何一家互联网公司都会有一种岗位叫“运营岗”,但是美国很多互联网公司是没有运营岗的。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对互联网的理解,美国公司更多是靠技术驱动产品,实现用户增长。中国很多互联网公司初创期技术只是为了满足某些需求的工具,用户增长更多靠运营驱动。

美国互联网发展最早的国家,整个国民对于互联网的理解和普及程度都很高,再小的公司也会有一套完成在线办公系统,邮件系统,很多业务都要依靠互联网实现,民众对于技术优势能带来什么有明确的理解,所以很容易通过技术驱动实现增长。而中国时跨越式发展,传统互联网阶段还没多长时间,就直接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

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更多追求的是效率和便利。最好的例子就是,美国公司几十年,到现在工作,沟通还是喜欢用邮件方式。而中国很多中小型企业到现在,别说用邮件沟通工作,就是办公系统可能也只有 Office 全家桶。跨越邮件阶段,中国却会使用微信作为日常工作沟通载体并且某种程度上沟通效率远远高于邮件,而美国到现在也无论 WhatsApp,Facebook Messages 也好,都没有一个能够统治市场的 IM 工具,视频通话还会用老牌的 skype。

另外一个例子我们也可以看到,很多美国 toB 的创业公司做的风生水起,而中国呢………
但也正是因为美国赢在了传统互联网,他们太熟悉和习惯于此,所以在移动互联网输给了中国,虽然近已经美国公司也意识到移动互联网的重要,但是远不如我们发展的快。

第二点我们就要谈谈国情,首先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美国人对于自由和民权的看重,他们不太喜欢使用巨无霸式的应用,认为这种巨无霸的应用造成的资源的垄断,所以如果有第二选择,他们会把很多需求分散开,而便利实惠往往不是优先考虑的,这也给技术驱动型应用的机会。

其次中国市场更加注重便利,恨不得所有功能都放在一个应用里,跟摊大饼一样,应用越来越大,越来越重,但是中国市场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原住民很吃这套。他们在乎的是便利,实惠,而并不在意他是通过什么技术方式实现的,所以如果你想把用户从大饼一样的应用中吸引到你的碗里,技术为基础的前提下必须依靠运营实现。结果是市场上最终只能形成寡头,因为用户对于应用的忠诚度并不高,你只能干掉别人让用户没得选,才能收益最大化。打车平台,外卖平台等等,你选择一个抛弃一个的原因,仅仅就是因为这个平台有优惠有补贴。

最后我们就要谈谈人口红利的问题,互联网最大特点就是没有边界,你的用户越多,你的可变现能力越强,你的边际成本月底,你的价值就越大,社交类产品尤其明显。14 亿人口的世界单一市场(不要提印度,虽然印度人口多,但市场复杂并不单一),无异有巨大价值,我们看到能够在某一领域统治中国市场的巨无霸公司的市值可以比肩那些业务全球化的美国互联网巨鳄。这也是中国大型互联网公司喜欢摊大饼的原因,最大可能挖掘用户每一分的价值。人口红利带来了资本,互联网已经变成资本游戏,资本看到无论哪条赛道,只要你能砸出第一,那就成功了,所以利润不重要,重要的是用户数量,单一做到市场老大再来割韭菜。而美国公司是要赚钱的,资本市场要看到的是回报率,当然也存在如 Amazon 这种十几年不盈利但一样高估值的公司,但毕竟凤毛麟角。

接着这个话题,随便聊聊中美两国互联网公司的不同玩法,没有优劣之分,只有适合不适合。况且中国移动互联网已经走在世界前列,连乞丐都扫码支付了,只是美国人民做梦都想不到的。在中国无处不在扫码支付,而在美国大部分地区你还得老老实实掏出你的信用卡。一种模式的极度成熟,必然会导致创新模式进入的难度大大增加。信用卡作为代替现金的一种支付方式无疑是进步的,但也因为美国信用卡模式太发达,移动支付进程缓慢。中国在信用卡模式还未普遍的情况(不要跟我提周围人都有信用卡,你去三四线城市看看,能刷卡的商户有多少就清楚了),移动支付这种门槛低使用方便的创新形式必然迅速崛起。只是不知道移动支付后,哪个国家能够踩上下一波颠覆式创新的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