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 杭州、互联网、体制化,和中年
陆总,上家公司同事。
虽然称呼带总,其实他就一普通资深员工。
问我:最近怎么样?
我说:老样子,你们怎么样?
他说:第二波裁员开始了。
我说:岂不是人心惶惶?
他说:慌是慌的,技术走了不少,不知道这波怎么样。
我问:都谁走了?
他说:X 哥走了,去了阿里,P8 ;XX 回北京了;大神也离职了。
这三人离开,我一点不惊讶。
X 哥是某小组负责人,负责业务和技术,手下 10 几号人。浙大计算机硕士毕业入职,工作六年来,职场表现极好,多次创造团队内部晋升记录。
为什么对 X 哥离开一点不诧异?
早就听说,X 哥,还有另外两个小组长,15-16 年杭州房价大涨之前,首套房子,买在余杭区阿里巴巴西溪园区附近。
他们三个人背景相似,差不多同一年校招入职,对公司各方面都比较了解。
有位同事说,他们不看好公司或者当前业务,房子都买在那边,迟早要去阿里的。
XX,北京人,清华软件工程本科毕业后,去日本工作了两三年,然后回到杭州。业务没有起色,裁员小道消息四起,他回北京也在意料之中。
我曾问过 XX:你北京人,怎么来杭州工作了?
他具体说什么忘了,大概意思,不给自己设限,多经历一些事情。
至于大神,就更不意外了。
他 14 年清华数学系本硕毕业后,去上海工作了两年,16 年来杭。
大神智商高,当年高考,四川省理科前 30 名。原来组内两位浙大博士,都非常佩服他的快速学习能力。
人送外号,大神。
组里流传一个段子,某次,大神说:工作累了,看会相对论休息一下。
大神工作之余,一直在优化他的数字币量化交易程序,18 年还买了不少数字币 ICO,他说工作没意思。
旁边的浙大博士说,大神主业是做量化交易,副业才是在这里上班。
大神一点不忌讳跟同事们讨论他的交易策略和业绩,甚至团建聚餐的时候跟大 Boss 也谈论过,他是真的不在乎这些。
整个 18 年,收益在 1-6 倍之间起起伏伏,今年年初听他说还有 150 多万收益,问过我买房相关的几个问题。
早在一年前,大神就有意无意地跟他的组长,和大 Boss 提到过,他随时可能离职。
我说:离职了干什么。
他说:全职试试,上班赚不了几钱,同时搞两边不讨好。
我说:以前资金量小,玩大杠杆,亏了还有工作兜底,现在资金量大,不适合那么玩了。注意仓位和风险控制,至少保证极端情况下,还能有翻身的可能。
他说:好。
大神是个风险偏好者,毕业后一直没想过买房,也不找女朋友,所有积蓄都投入到了交易账户,经常一天十几万、几十万的波动。
他的路,一般人走不了。
经常吃饭的时候问他:最近情况怎么样?
他说:周六修改了策略,净值从 6 跌到 4……
大神说要走说了一年多,最近才走。相反,在他走之前,组里包括几任组长在内,基本走光了,他们走的时候,毫无征兆。
再说回裁员。
某司,产品一直以情怀著称,工作环境比较温和。薪资待遇比不过阿里,但比起杭州的其他互联网小公司,优势明显。
对于受不了阿里文化和工作压力,追求生活与工作平衡的人,这里是个不可多得的好去处,从来也去乏各种名校毕业生。
情况从去年年中开始转变,起初听说,AI 相关的部门,优化了一波,然后波及了更多部门,甚至有些产品线或事业部成建制裁撤。
陆总所在产品线,受到了头条等公司的冲击,几年间,日活跃用户从几千万一路下跌。
17 年上半年,公司引进了不少行业技术人才,试图改变这种颓势。包括从硅谷一线大厂,引进了一位有多年工作经验的 CMU 博士,D 哥,来负责技术。
北京、杭州两个团队 PK,向他汇报。
但是,一年多过去,指标还是往下掉,且毫无改善迹象。
大势背你而去,即使不停地奔跑,也不一定能待在原地,这几年的业务处境就是这样。
至于原因,那是方方面面,但谁也改变不了。
业务做不上去,开源受阻,只剩节流一条路,人员优化,在这种情况下进行。
首先是 18 年下半年,人员招聘叫停,只出不进。
其次是考核上面做文章,新员工转正不通过。
北京团队有个读者,大熊,他说他知道的就有两个社招员工,工作 6-10 年,在团队里级别很高,没有转正,理由是试用期产出不符合预期。
试用期不通过,以前没见过,更何况是这种资深员工,面试的时候干啥去了?大熊说。
杭州团队有个应届生,本科上海 top2,硕士美帝 top20。年后听说他离职了,我还蛮惊讶的,虽然没怎么打过交道,小伙子平时给人的感觉还蛮正面的。
听说,他实习期转正了,系统里面也是通过的。年后领导谈话,说他实习期虽然通过,但是产出不佳,继续呆在这里,将来晋升不顺。
建议他主动离职,这样公司还可以开离职证明,不影响找下一份工作,给了一个月缓冲期。
再次,老员工考核也开始实行末位淘汰,以前末位无晋升资格,只要愿意呆,不赶人。
现在,一切都变了,领导谈话,不会明面说裁员或者淘汰。言下之意,希望主动离职,没有裁员,当然也是没有赔偿啦。
缓冲期可以商量,职场老鸟,该争取的争取,不到万不得已,没必要撕破脸,对双方都不利,道理大家都懂。
19 年年初上班不久,员工之间,小道消息广为流传,D 哥下面要优化 30%。
同时,主动离职也不少,这是行业惯例,年初发完年终奖,离职高峰期,但这里只出不进。
杭州这边,有去体制内研究所的,有去深圳腾讯的,有去阿里的,还有计划移民欧洲的。
有位女员工,985 本硕毕业后,在这里上班四年,18 年初生了小孩,修产假,年度考核背锅。
这也好理解,组全是 985 硕士,实力没有明显差距,工作内容都能胜任,工作上时间投入少了,背锅理所当然。
离职前跟她聊过一次。
她说毕业那会就想大干一场,去了工资最高的游戏部门做程序员,那里很多清北毕业生,他的学历在那边都不算好。
996 是家常便饭,也不觉得有什么问题。干了两年之后,发现不是那么回事,游戏能不能火,完全看运气,就像赌博。工作都是重复的业务逻辑,技术难有积累,就转到了当前部门。
有了小朋友之后,她说想法变了,就想多点时间陪小朋友,下班走的早。这个早,只是相对其他没有孩子的年轻同事,但领导都看在眼里。
这样下去,好业绩和升职,基本与自己无缘,通盘考虑之后,她主动离职了。
她说先做一阵全职妈妈吧,后面想考公务员,做一份早九晚五的工作。
杭州这边,几乎不动声响,离职的人基本够 30% 了,后面也就没有进一步优化的消息。
北京团队,最近几年,在跟杭州团队的竞争中,一直处于下风,换了好几波人,做着少许边角业务。
内外交困,整个团队长期充斥着迷茫和无力感。继续呆也没意思,加上 30% 优化的小道消息,一部分人就开始找出路了。
大熊就是其中之一,在这里四五年,他说趁还年轻,在大船沉没之前,主动弃坑。
他看到某大厂一个招聘岗位,跟他匹配,找我帮他牵线了该岗位内部人,遗憾的是,面试之后不了了之。
大熊最后去了一家教育相关的公司。
某天,突然听说,两地技术团队负责人,D 哥,离职了。这是个大新闻,也很突然,团队内部私下里议论纷纷。
据说是回美国跟朋友创业。D 哥这种中层,报酬里有很大部分是期权,离职的原因,可能觉得这块业务上市彻底没戏,或者等不及了。
至此,没有裁员,优化 30% 的目标得以实现,留下的人暂时安全。
但是,人心散了。
这不,最近又走了 3 个主力技术,就是前文提到的。
陆总现在又有点慌,因为小道消息又在传……
陆总硕士毕业后,在国企呆过一两年,跳槽到当前公司。刚开始干劲十足,一路升职加薪,三四年下来,也进入了平稳期,职场上早没了野心。适应了这里,并成为了这里一份子,和受益者。
部门这块业务,几年来,一直在萎缩,大家心知肚明。
我曾问他,你杭州最好的学校毕业,为什么不去阿里试试,毕竟,那边发财的机会更大一些。
他说不喜欢阿里的文化和工作氛围,要去早去了,还呆在这里,是因为习惯了这里的环境,钱说多不多,说少不少,相比阿里,工作更舒心。
相对北京的互联网就业市场,杭州的选择面太少。比当前公司待遇好的也就阿里,北京几家大厂在杭州有分舵,象征意思大于实际,招不了几人,其他一众给阿里打工的小厂,学会了阿里的加班文化,给不了阿里的待遇。
华为、诺基亚、海康威视,都是 IT 企业,园区也都在周边,同在滨江区。但毕竟业务方向相差较远,只见过从那些公司跳到到互联网大厂,没见过反跳的。
所以,跟陆总一样,许多人一直呆在这里没动,就像温水里的青蛙,逐渐失去了对周遭环境的感觉。
而目前,环境变了,谁都不知道下一个走的是谁,主动或被动。
对于陆总,还有一个尴尬的问题,以前不想去的地方,现在想去也不一定去得了。
因为职场中,大部分人都难以逃脱工蚁的命运。
多数行业,新人入职前 2-3 年,迅速成长为熟练工,再往后,成长放缓,甚至停滞,然后是周而复始,无穷无尽的搬砖。并不能有效积累可以用来交换的资源。
一个 7-8 年经验的程序员,并不比一个 3-5 年的同行有多大优势。
更要命的是,在技术快速更新的互联网行业,3 年前的黑科技,早已是今日等着被淘汰的落后产能,对老工蚁的技术积累,极为不利。
加之 35 岁之前 ,体力、智力也都过了巅峰。人到中年,负担上身,分心的事情变多,也失去了继续学习新姿势的热情,一线做执行的能力,大概率被后辈追上,甚至超越。
如果环境不变,凭借制度的力量,相比年轻人,老人更有存在感,继续混口饭吃没问题。一旦平衡打破,需要到市场去抢食,那自然是经不起冲击的。
陆总说,航哥,你看过《肖生克的救赎》吧,图书管理员老布,在监狱呆了几十年,适应了里面的一切,已经离不开监狱了。重反社会,回归自由,他根本无法适应,再也找不到在监狱内生活的感觉。
这,就是「体制化」,电影里瑞德有过精彩的阐述:
「体制化」就像那个监狱一样。刚来的时候,你特别不习惯,觉得四处都不舒服,到处都在压抑你。可是,时间长了以后,你已经非常习惯这一切了。反倒是离开了它,你到活得非常别扭。
陆总说,年轻的时候从国企跳出来,那时反感里面的排资论辈,年轻人看不到出头之日。跳到了满是年轻人,更加市场化的公司,刚开始热火连天,干劲十足。人到中年,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冲击,现在怀念那种排资论辈啊。
我说,好事不能全让你占了。
有人说:奴隶制从来都没有消失,只不过变成了一天八小时。
职场就是这样,什么职级、优秀员工、季度之星,都是驯化工具。只有少数人能逃脱,比如电影中的安迪,但别忘了,人家入狱之前就是银行的副总裁,精英中的精英。
多数人,只能祈求一个更长刑期的监狱。这就是为什么人们,把国企、银行、事业单位,公务员叫做体制内,因为他们觉得这些地方不容易失业,可以干到退休。
「体制化」无处不在。
目测是网易 网易新闻
网易最近新闻很多啊,一会裁员,一会儿猥亵 😂
看完了,应该是网易没错了。
陆总的情况就很真实了,“一个 7-8 年经验的程序员,并不比一个 3-5 年的同行有多大优势。”这个就深有体会了,所以要早做打算。
这几天在写一篇程序员的职业规划相关的,写完了也发出来大家探讨探讨。
催稿催稿!赶紧写!
一声长叹,35 岁以后的码农该何去何从。
转行当写手!
开滴滴
大神这人设不是我一十几年基友么…… 不过我基友没他风控这么稳,今年差不多负债百万了,隔三差五就会问候下他有没上天台
可怕
看了 35 岁以上的一些遭遇,现在焦虑的不行,求赶快写!
国企可能也未必了,我们这一代恐怕要开始经历 40 多岁失业,然鹅 6,7 十岁还在工作的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