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为什么在互联网企业最尴尬的是中层?
就像油腻的中年大叔很难让人产生好感,日益臃肿的互联网公司也难以持续性感。去年底以 BATJ 为代表的头部互联网公司不约而同要对团队进行“调整优化”。
马化腾表示要调整 10% 的中层干部,拿出 20% 的名额给年轻人;去年 11 月,刘炽平在腾讯 20 周年会议上表态,未来一年有 10% 不再胜任的管理干部要退,重点就在中层干部。京东宣布要末位淘汰 10% 的副总裁级别以上的高管;百度则推出退休计划,选拔更多的“8090 后”进入管理层,第一个申请加入退休计划的人,是总裁张亚勤,他将在今年 10 月退休。
这一次,巨头将调整的重点瞄准了内部中层。
这些早期加入的年轻人,享受了公司增长的红利,受益于公司的各项福利和保障的完善,身边很多同事伴随公司一路走来,习惯了相对舒适的环境,不愿意离开。但公司却开始面临新问题:公司整体老化,创新能力减弱。这些曾经的年轻人已经步入中年,还能延续战斗力吗?
不愿回一线,也当不了高层
相比安全退休的中高层,那些“干了十来年、职务不上不下,收入不低但还没有实现财务自由的中年人”更为焦虑。他们一方面脱离了一线,业务敏锐度降低,另一方面和公司高层隔着距离,对未来和全局的把握不够,出现“空心化”。
这导致一个悖论:不上不下的管理层,既不愿重回一线,又做不了高层,但企业为其付出的成本高昂。
“三四十岁的人,如果在事业单位或者政府机关,其实还算是年轻力壮、事业处于上升期的人。但在互联网公司不一样,互联网公司整个团队非常年轻化,产品的更新迭代特别快,需要各种创新。”
解决问题,平衡利益,是大型互联网公司的强项。但这并不意味着执行起来就很容易。
一些人选择离职创业,一些人去了创业公司,还有一些人则继续迷茫。但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互联网公司不会容忍停滞不前,因为风口瞬息万变,迭代更新是常态。
互联网在高速增长时,所有问题都不是问题,一旦停止增长,什么都是问题。
高速增长阶段,人才需求旺盛,岗位需求激增,员工从基层晋升到中层的周期缩短,薪资待遇也水涨船高。当行业增速放缓,岗位缩编,有些人就“多”出来了。流量增量消失之后,互联网公司就需要重新定位,迭代干部,迭代思路,让有活力的年轻人在一线。
谢邀,刚下飞机,人还在美国。
哈哈哈哈,是不是很熟悉的套路。
好吧,正经来说说我的看法。我觉得主要的原因的就是资本的焦虑。
资本的投入,就需要快速的退出变现,产品迭代的周期变的越来越短,数据增长要求也越来越高,必须要快速的推出产品,获取可观数据,才能找到下一轮接盘侠。
在这个情况下,为了达成最短路径,工作的模式都由分工合作变成了主刀医生制(这个是我自己发明的)。我来解释一下,简单来说,就是我们传统的工作模式,会有一个任务,然后逐层分解,分工合作,这样的模式的好处可以堆人办出事情来,然后也有一定的制度和流程进行管控和保障,更有利于长久持续的发展。坏处或者说必要的前提是沟通的成本需要有人协调,这样的特色决定了沟通协调的重要性,也就产生了中层和相关管理相关的岗位。而所谓的主刀医生制,是有能力最强的人(并且信息获取也最丰富的人)主要来做一件事,其他人都只是配合的职责。
但是在主刀医生制度下,其实是基本不需要中层的(医院的中层也都是业务性的),或者说是扁平化的。
大家要说,这样不是挺好,其实这样的制度也有问题,那就是过度依赖那个能力最强的人,这也就是导致很多人现在工作分不出去的原因,工作越来越集中,忙的人越来越忙,其实是不利于公司经验的积累和长久的发展的,但是互联网公司么,先把流量做起来再说,长远的发展问题以后再解决了。有人说,那医生也这样,也没你说的毛病,那是因为医学本身学术的体系传承体系相当完备,一部分弥补了这个缺失。
还有一个原因是,中层是承上启下,润物细无声的,一个坏的中层杀伤力非常大,但是一个好的中层很容易感受不到其工作的重要性(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无为而治,当一切自然流转,自主驱动的时候,看起来你中层就没什么意义了)。所以当遇到一个坏的中层的时候,一线员工会非常憎恨,觉得还不如不要,这种怨气或多或少会带到上面,而一个好的中层,又会让高层觉得没什么产出(除非先有一个坏的,再有一个好的),然后高层的感觉就是中层是无用的。
所以不是中层尴尬,是高层觉得中层无用,毕竟中层可能很多都是一线打拼上来的,有钱的时候就养着你呗,没钱的话第一个下手的当然就是你了。哈哈。
那么中层到底有没有用呢?我觉得。。。比起销售,生产,研发,连管理都可以说是没用的,中层,就随便吧,哈哈哈哈。